实验室的灯光,始终未曾熄灭。
换作别人,恐怕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,更别提过了几天。
幸好苏九记忆力惊人,才不至于如此。
经过这几天的不断尝试,能量屏障装置的设计终于定了下来。
不仅解决了之前的问题,还进一步优化了装置的体积。
现在,这种微型能量屏障装置,已经像吊坠一样,挂在了苏九的项链上。
能量屏障被分成了三个核心部件:
散发能量、汇聚能量和接收能量。
体积也只有花生大小,成了项链的一部分。
毕竟,能量屏障的核心在于能源!
所以,这个便携式能量屏障,算是正式研制成功了!
至于战略级别的防御屏障,也变得简单多了。
核心技术已经搞定,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技术和运行原理上传到550A,用这台量子计算机画出一个战略级的能量防御屏障,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以前这活儿可能还得花点时间。
但现在550A都出来这么久了,这事儿早就做了无数次。
苏九对这套流程早就熟得不能再熟。
苏传也对这部分程序做了不少优化。
毕竟太初量子系统是苏九亲自设计的,搞清楚数据上传的逻辑后,这事儿简直小菜一碟。
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本来就变态。
一旦摸透了具体逻辑,上传这些核心技术和原理,基本一分钟就搞定。
苏九淡定地走到550A量子计算机旁边。
开始上传能量防御屏障装置的数据。
屏幕上很快跳出提示。
四个大字特别显眼:“正在上传!”
底下的进度条也在不断攀升。
“正在上传能量转换基础原理!”
“正在上传能量以屏障状态存在的具体方式!”
“正在上传能源传递及具现装置图纸!”
“……”
每个详细原理还附带了明细。
比起以前,这过程快得多了。
苏九在550A量子计算机上迅速输入了一串指令。
“启动战略级能量防御屏障装置!”
“……”
在输入指令的同时,他也把周围的环境数据一并导入。
屏幕上立刻显示“正在生成”的字样。
旁边的屏幕上,线条开始自动绘制。
短短几秒钟,一个简化的能量防御装置模型便显现出来。
系统根据能量供应和覆盖范围,进行全方位的计算。
图纸上不仅有了装置的轮廓,还细致地标注了周围建筑的透视结构。
战略级能量防御装置的虚拟模型,在屏幕上的矿区位置逐渐成形。
苏九盯着屏幕,眼神专注。
这段时间,他不仅设计了scv-建筑工程机器人,还在550A上测试过蜂巢思维AI系统。
实际应用中,效果一直很稳定。
要想彻底掌握纳米技术,
优化蜂巢网络和实现集群智能是关键步骤。
比如纳米重组技术,
这需要无数纳米机器人协同工作,以纳米级别重新构建物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