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桥嘅纠缠》(粤语诗)
文/树科
岸,岸,岸同岸
互唔伤肝,桥嘅牵涉……
桥,摆明咗承受
喺一种牺牲……
卒之,两头卖口乖
两头唔好氹……
《树科诗笺》2025.1.6.粤北韶城沙湖畔
《解构与重构》
——论《桥嘅纠缠》的语言张力与存在之思
文/阿蛋
在当代诗歌的广袤星空中,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基因,构建起别具一格的美学空间。树科的《桥嘅纠缠》恰似一柄精巧的手术刀,以粤语方言的锐利与灵动,剖开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肌理,在看似简短的三小节诗行中,编织出充满哲学意味的存在之网。这首诞生于 2025 年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作,以 “桥” 为核心意象,将语言学、社会学与存在主义的命题熔铸一炉,在岭南文化的语境中,展现出惊人的艺术爆发力。
一、粤语方言:诗性表达的媒介革新
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“活化石”,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,其九声六调的韵律系统与丰富的俚语词汇,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语言沃土。《桥嘅纠缠》中,“唔”“咗”“氹” 等粤语方言词汇的运用,不仅赋予诗歌鲜明的地域色彩,更在语义层面制造出独特的陌生化效果。例如,“互唔伤肝” 中的 “唔” 字,以否定语气打破常规的 “互不伤害” 表述,在口语化的表达中暗藏深意。粤语中 “伤肝” 一词常用来形容关系的破裂或伤害,此处却以否定形式呈现,暗示着表面和谐下的暗流涌动。
这种方言的运用,与艾略特在《荒原》中对多种语言的拼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艾略特通过拉丁语、德语、法语等多种语言的交织,构建起破碎而多元的现代文明图景;树科则以粤语方言为工具,解构传统诗歌语言的规范性,创造出属于本土文化的诗性话语。粤语中特有的语法结构与词汇组合,使得诗歌在表意上更加简洁凝练,同时又保留了丰富的语义弹性。如 “喺一种牺牲” 中的 “喺” 字,简单一个字便点明了 “桥” 所处的状态,省略了繁琐的介词结构,让诗歌的节奏更加紧凑有力。
方言的使用还在诗歌中构建起独特的听觉空间。粤语的入声字短促有力,在朗读时形成独特的顿挫感,与诗歌中所表达的纠结、矛盾的情感相呼应。“岸,岸,岸同岸” 三个 “岸” 字的重复,配合粤语中入声字的发音特点,仿佛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,将两岸相对却又无法真正交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声音层面的塑造,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符号,成为可听可感的艺术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