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好,每个人都有希望的活着。只是看邸报,才知道北方城市几乎都遭受了水灾,相反南方今年确实干旱时节。坏了,南方河流众多,排水经验丰富,很少有能存贮水的习惯,而北方有存储水的习惯,但是河流稀少,几乎没有什么排水经验,黄河又动不动就决堤,看来天下要再起波澜啊。
让薛山把粮食铺开起来,平价出售粮食,大多数人家家里都遭了灾,粮食泡了水有些已经发芽很难再次食用了,而有的粮食铺居然不知死活想要高价售卖,生生被何锦佑抓住,要求平价售卖,且有官府来进行统一收购,售卖。
坏了,何锦佑好心办坏事了。薛青以前看古代名人故事中就有这样一则故事,违反常理,但确实是真事。古有范仲淹下令要求米商擡高价格卖米,就是利用了商人逐利的特性,学过高中政治的都知道,商品价格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,当地遇上了灾荒之年,米商纷纷涨价,引得达官贵人和百姓纷纷哄抢,而且愈演愈烈,如此下去毕竟民不聊生导致百姓饿死。范仲淹下令米商要求价格再涨上去好几倍,米商岁不清楚缘由,但是有利可图也就应官府要求涨了,可是当消息传到了外地,外地的米商盘算即便是带着米去了灾地,来回也能转上好几倍,便都纷纷闻讯而来。可想而知,当地挤满了米商,这米供远远大于求,高价米卖不出去,再运回去便要损失不少,不得不抛售粮食,,低价米一旦占领了市场,本地的高价米就也卖不出高价了,只能低价抛出,使得老百姓度过了荒年。可惜不知道是蝴蝶效应还是什么的,这个时代居然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公。
何锦佑强硬要求粮商平价出售,难免会出现粮商有粮不卖的情况,倒不如他来点醒何锦佑,就算军队强制抢了这几家粮商也难以维持京城和周边的粮食供应,必须得从别的地方运粮才可以。可是新皇登基尚不满一年,就怕有人用水灾来生事,起反心。
资本论里提到过:一旦有适当的利润,资本就胆大起来。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,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;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,它就活跃起来;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,它就会铤而走险;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,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;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,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,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。
本地的粮商加价百分之十的利润,应该就会心动,而如果加上华夏人的特质,就是免费的也会给,因为利润有时候不只是金钱。
她让薛山找准时机把这封信递给何锦佑,薛山没找到什么好的时机,只好去王府门口拿出何锦佑的玉佩证明身份,给了管家一封信,让管家代交给出去的何锦佑。
何锦佑回家之后管家如实汇报,何锦佑还很紧张的问来人是不是长得很高大,模样很周正,寡言少语,眼神很冷酷。管家回忆了一下回答是的。
何锦佑赶紧跟他说下次人来了直接请进府里,我不回来谁都不能让他走,听明白了吗。
管家心里一惊,幸好没敢走这人。
何锦佑屏退四周打开货封取出信,立马明白了,这是那个黑心肠赵竹青能想出来的招。
本来因为赈灾粮食不足就犯难,刚从皇宫回来一肚子委屈,现在是肚子也不疼了,脸上也有笑容了,立马返回宫中,和父皇商讨了一夜,开始下旨。
当天夜里就在城门各个显眼处发下皇榜,捐赠万斤粮食赐穿绸衣,捐十万斤粮食赐童生出身,捐百万斤粮食赐秀才出身,官府收米满二十亿为止,并且这些捐赠者都将进入本县县志特设科目善人一列,并且将获得大学士李文华,刘砚书所写慈善之家匾额一份。
薛青算过,一百斤粮食87文,一万斤就是8700文,折合银子87两,十万斤就是870两,百万斤就是8700两,这是富商们能够拿出来的价格。不到一万两就能捐个秀才,太划算了好吗。
开玩笑,就这,搁现代能进县志都有人抛头颅洒热血,不信华夏人能忍住这种光宗耀祖的时刻。
何锦佑联合两个哥哥派出心腹奔赴各地明察暗访赈灾工作,果然各地的粮商,地主甚至官宦人家都开始纷纷捐粮,朝廷不费多少金钱就摆平了暗藏在民间的小动作。